二、《最後的晚餐》達•芬奇 1495-1498年 油畫 460x880 米蘭蒙恩聖馬利亞修道院
西元15至16世紀,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頻繁的商貿往來,見多識廣的義大利人開始注意到那些已被遺忘多年的古羅馬文化。諸多的學者、建築師、藝術家雲集于此,探索不同於中世紀的經驗和知識,每個人都勤奮地工作,心懷對榮譽與名聲的渴望。19世紀瑞士的著名學者雅各•布克哈特把這個階段稱作“文藝復興”,意思是強調它與古代希臘、羅馬文明的關聯,不過,他也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這本著作中申明,古典的影響僅僅是一個方面,沒有它,文藝復興仍然會發生,因為對於後人來說,文藝復興最重要的成就乃是對於人性的發現。
《最後的晚餐》是一幅大型壁畫,它位於義大利米蘭省一所多明我會(Dominican)修道院食堂的牆面上。這所修道院被15世紀米蘭公國的實際掌權者羅督維科(Ludovico)視為自己的宮廷教堂,每逢週二、四,他都要來這裡同修道士們一起進餐。因為食堂盡頭的牆壁正對著修道院的餐桌,所以大公希望能夠在用餐時看到一幅表現《聖經》中最後晚餐場面的壁畫,以使所有人感念基督的苦難與恩澤。最終,他把這項重要的任務委託給了他忠愛的畫家——萊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
萊奧納多是一位歷史上少有的畫家,關於他的種種傳說長久以來就沒有中斷過。他一生進行了大量的創作,涉及領域包括繪畫、機械、建築、雕塑,他的頭腦幾乎像一個“永動機”,隨時準備著為那些吸引他的事物去工作。從1457年開始,他花了兩年多的時間來完成這幅巨作。畫面講述的是耶穌在受難之前與門徒們一起過最後一個逾越節的情景。在這天晚上的宴會中,正當眾人靜靜用餐的時候,耶穌突然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出賣我了。” 於是所有的使徒一片譁然,愁容滿面,既擔心自己又懷疑別人。這在當時的修道院食堂其實是普遍流行的題材,它所表現的主題對於虔誠的教徒們來說顯而易見,一切似乎沒有什麼新意可言。但是,萊奧納多的畫面卻要在秩序井然的外表下帶動觀者去體察靈魂深處奧秘的理智與熱情。畫面佔據了整個牆壁,赫然面對觀眾,背景中萊奧納多嫺熟地運用了透視法,使符合焦點透視規則的建築結構與壁掛裝飾宛如食堂真實空間的延伸,直至消失于窗外優美的風景。這就使得晚宴的場景不是發生在單幅畫面封閉的空間裡,而是發生在整個食堂,餐桌上的食物與杯盤就如同食堂中修道士們所使用的一樣,只要你進入這裡,就已經是其中的一分子,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開始觀察、思考、呼吸。
畫面的內容一下子就會將人吸引,因為它抓住了最關鍵而富有戲劇性的時刻。以耶穌為中心,十二門徒有規律地每三人分為一組分列在他的兩旁,表現出他們在聽到耶穌的話後截然不同的反應與表情。最左邊的是巴薩羅繆、小詹姆士和安德魯,接下來的一組是猶大、彼得和約翰,耶穌右邊的是湯瑪斯、老詹姆士以及菲力浦;最後的一組遠離中心,包括西蒙、猶太和馬太。從他們強烈的身體姿勢、手勢和面部表情中,讀者可以察覺到他們真實流露的品德與個性,察覺到人類內心的震驚、憤怒、恐懼、猜疑以及罪惡。最左邊三人向右凝視的目光與最右邊三人向左伸出的手勢聯合構成了一種向心的張力,而處於中心位置的耶穌卻泰然處之,不過他的平靜卻和叛徒猶大的緊張形成了鮮明對比。猶大手捂錢袋,身體後撤,在他的頭和耶穌微微向右傾的頭之間雖然留有很大的空隙,但卻似乎系上了一根隨時都有可能繃斷的橡皮筋。此外,作者在用光和用色上也頗下了一番苦心。畫面中幾乎所有人物都面朝觀眾,只有猶大一人將頭轉向畫面內部,因此臉部蒙上了濃重的陰影。而耶穌的服裝卻採用了最鮮豔的紅綠對比色,自然形成了畫面的核心,而從他背後窗子投射進來的光線則如同來自人類世界之外的神聖光環。耶穌著紅色服裝一邊的手臂伸向一杯葡萄酒,意思是說“這杯是我用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著綠色服裝一邊的手臂伸向一塊麵包,意思是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舍的”,當觀者的視線停留在這個由耶穌的頭及雙臂所構成的穩定的三角形上時,他的內心深處重新響起的將是耶穌受難之前與所有門徒們所作的這個有關靈與肉的莊嚴約定。萊奧納多憑藉他高超的造型技巧和捕捉人物性格的能力,對一個耳熟能詳的場景做出了他獨一無二而且震撼人心的詮釋,我們甚至只需匆匆流覽一下所有人各不相同的手,便不難發現畫家對於人的心理與情感具備多麼深的洞察力。因此難怪也有人說,這幅作品雖然表現的是宗教題材,但其真正的興趣卻在於對人類自身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