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没有剑门之雄、峨眉之秀、青城之幽,但它却似一朵出岫云彩,奇幻迷人;似一壶陈年老酒,幽香酣醇;似老家的百宝箱,五彩斑斓……它的美,独特而诱人,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先后获得“四川最具保护价傎古城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殊荣,它就是川北名镇——四川省阆中市老观镇。
川北要塞,祥瑞宝地

老观古镇交通便利,位于四川省阆中市东北部,距城区45公里。它东通仪陇、巴中,南至阆中,西向苍溪,北上旺苍、广元,国道347线穿境而过,是川东北的交通要道;历为军、商要地,闻名的旱码头。至今仍完整保存着1.5平方公里的古建筑街区。楼阁院台,古色古香,与闻名遐迩的阆中古城遥相呼应。

这是一座颇具传奇色彩的古镇。原场头有一小山,相传,一种名叫老鹳的大鸟长栖于此。清代康熙年间,扩建新场时,听闻鹳包山从前栖息过凤鸟,当事人觉得鹳包又象凤凰,于是决定把鹳包山改为凤凰包,把新场命名为新凤场。清代道光年间,重新培建老鹳新老两场时,当事人觉得老鹳场背后,左边戚家湾酷似一条龙身,右边凉水井,酷似龙头,胡家梁是龙头的上腭,侯家傍是龙头的下腭,山下的场镇形状如鹳,故名老鹳场。因“鹳”与“观”同音,后更名为老观镇。
源广流长 ,古韵厚重

古镇历史十分悠久,据史料记载,公元509年,南朝梁武帝于此地置白马义阳郡及义阳县。公元555年,西魏恭帝改白马县为奉国县。公元1283年,元世祖裁撤奉国县。至此老观置县史达774年,成就了老观历史上最辉煌的奉国文化。明代置奉谷乡,民国置老鹳乡, 1981年改“老鹳”为“老观”。后几经调整,在2005年将原龙坪、土垭、老观合并为现在的老观镇。

古镇文化厚重,遗存众多,有原奉国县某县大爷记“本县爱民如子” 古石碑;有唐·陆海《奉国寺》记“新秋夜何爽,露下风转凄;一磬竹窗外,千灯花塔西” 石碑;有保存完好的奉国寺和奉国学堂;有魁阁,有牌坊,有古民居;有向朝廷进贡大米的古石洞粮仓和清代粮仓;有保存完好的北魏石阶、石狮等历史文物遗迹30余处。

徜徉在古镇街头,踩在青石板上岁月碾出的一条条深沟,目睹风雨剥蚀后的一扇扇门窗,如同品味一杯陈年老酒,穿越一条时光隧道。石板小巷,青砖灰瓦,清濛的空气,恬静的风,一呼一吸,全是历史的味道,文化的气息。
三谯故里,红色沃土
古镇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在这里,他们留下了挥抹不去的浓墨重彩,穿越千年历史风云,为古镇增添了更多诗意与赞美。

“三谯”是最具代表的贤士。据《华阳国志》、《后汉书》、《保宁府志》等史记载:谯隆,字白司,今老观谯庙村人,西汉贤臣,曾任上林令,忠下侍郎,汉武帝元封年间,举荐落下闳给汉武帝,遂有《太初历》。

老观还是一块红色革命的热土,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是有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如今保存完好的“中共苍溪县委”、“苍溪县苏维埃”、“红三十军军部”、“红四方面军八十九师医院”、“李先念旧居”等红色遗址,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里的革命志士和英雄豪情。
灯戏之乡,美食天堂

老观是川北灯戏的发源地,素有“中国灯戏在川北,川北灯戏在阆中,阆中的灯戏窝子就在老观”之说, 1998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老观“灯戏之乡”, 2014年老观灯戏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老观民歌生动灵活,幽默风趣。《晾衣裳》在1956年还编入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材。“亮花鞋”是这里特有的风俗,每年正月初一、二月初二这两天,不论是躬耕于黄土,还是深藏于闺阁的女性,都要穿着新衣花鞋赶场赴会,表演亮花鞋看谁的鞋子艳,谁的花儿好;这是老观几千年来的女人场、娘娘会。《亮花鞋》剧目还登上了2014年中央电视台侨联春晚的大雅之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