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导航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随着高温季节来临,野生菌进入生长旺盛期,误食有毒野生菌引发食物中毒的易发高发时段也同步到来。为有效预防误食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顺庆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温馨提示广大群众和各食品经营单位:拒绝野生菌,从你我做起。
640.jpg (471.48 KB, 下载次数: 13) 下载附件 2024-7-17 09:16 上传
640.jpg (471.48 KB, 下载次数: 13)
下载附件
2024-7-17 09:16 上传
微信图片_20240717091553.jpg (476.34 KB, 下载次数: 12) 下载附件 2024-7-17 09:16 上传
微信图片_20240717091553.jpg (476.34 KB, 下载次数: 12)
一
野生菌有哪些危害?
大多数野生菌都含有毒素,不能食用。普通人不能辨识是否有毒,常常因误食而中毒。野生菌所含毒素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野生菌中毒潜伏期一般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一旦食用野生菌,易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中毒症状。
二
如何防范野生菌中毒风险?
不采摘。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菌或来源不明的菌类。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菌,由于鉴别野生菌并不容易,广大群众不要轻易采摘。
640 (20).gif (1.12 MB, 下载次数: 15) 下载附件 2024-7-17 09:16 上传
640 (20).gif (1.12 MB, 下载次数: 15)
不食用。为避免类似中毒事件,家庭要慎食野生菌。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得加工食用野生菌,以确保饮食健康安全。
不购买。各食品经营单位和广大群众切勿采购、加工野生菌,尤其是不认识的野生菌,不要偏听偏信,轻易购买食用。
不销售。各类餐饮服务单位、食堂、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把好原料采购关,不得购买野生菌类。农家乐等餐饮服务单位应拒绝加工顾客自行采摘带来的野生菌,防止引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三
食用野生菌中毒有哪些表现?
我国有180多种野生菌,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种。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类型可分为4种:
胃肠炎型。潜伏期10分钟到五六个小时,常见2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病程短,治愈后一般恢复良好。
神经精神型。潜伏期6-12小时。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病程短,无后遗症。
溶血型。潜伏期6-12小时。除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严重者可致死。
肝肾损害型。潜伏期6小时到数天,病程较长(2-3周)。临床经过可分为6期: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恢复期。该型中毒病情凶险,如不及时积极治疗,病死率很高。
四
食用野生菌中毒后如何紧急自救?
食用野生菌中毒后,很快就会有恶心等反应,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中毒的人在医生救治之前,应采取一些措施缓解毒情。为了争取时间救治和缓解毒情,中毒的人或者其周围的人应尽快采取以下措施:
拨打急救电话: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或到就近的正规医院进行救治,并保留毒蘑菇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要尽快催吐:为减少毒素的吸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随后把手指伸进咽部催吐,可反复多次。
补水:催吐后,为防止反复呕吐发生的脱水,最好让中毒者饮用盐水和加入食用糖的“糖盐水”,以补充体液的丢失,防止休克的发生。
防止窒息:对已发生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南充零距离 ( 蜀ICP备11024580号 )
GMT+8, 2024-11-21 21:50 , Processed in 0.09040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