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今日出伏, 你感受到了吗?
①从7月11日到8月19日,今年长达40天的三伏天终于结束了;
②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地区仍炎热,出伏后要当心秋老虎发威;
③此时天气日渐干燥,由热转凉,注意“秋燥”和“秋乏”。
辞夏迎秋之际, 天气也有点凌乱。
今晨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强对流双预警,涉四川等20余省份,局地有冰雹+雷暴大风。
中央气象台8月20日06时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预计,8月20日08时至21日08时,陕西东南部、重庆北部和西南部、四川东南部、云南东北部、湖北西部、河南西部和北部、山西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北东部、天津、北京东部、广东中西部、广西东南部、福建南部、西藏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雨,其中,陕西东南部、重庆北部和西南部、四川东南部、云南东北部、湖北西北部、河南西部、山东西北部、天津东部、广东珠三角北部、广西东南部等地局地有暴雨(50~90毫米);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雨量30~50毫米,局地可超过60毫米),局地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防御指南: 2、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 3、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 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
中央气象台8月20日06时发布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
预计8月20日08时至21日08时,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西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河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8-10级雷暴大风或冰雹天气;内蒙古东部和中南部、黑龙江西部、吉林西部和中部、辽宁西部、陕西中南部、山西北部、河北中北部、北京东部、天津、山东中西部和东部、河南北部和西部、湖北北部和西南部、湖南南部、江西中南部、浙江南部、福建东部、四川中东部、重庆中西部和东北部、云南南部和西北部、广西南部和东北部、广东北部和中部、海南岛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短时强降水天气,最大小时雨量30~50毫米,局地可达60毫米以上。
预计,强对流的主要影响时段为今天白天至夜间。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短时暴雨、防雷、防大风准备工作,气象部门做好人工防雹作业准备; 2.户外行人和工作人员减少户外活动,注意远离棚架广告牌等搭建物; 3.驱赶家禽、牲畜进入有顶篷的场所,关好门窗加固棚舍; 4.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回港规避或者绕道航行等积极应对措施,工地注意遮盖建筑物资,妥善安置易受暴雨、风雹影响的室外物品; 5.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和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准备。
成都气温下降十分明显 四川月底将走出高温圈
成都市气象台消息,预计接下来几天成都以多云间阴天气为主,多阵雨或雷雨,其中21—22日和24—25日分别有一次较明显的降雨天气,周平均气温27.0℃左右,接近历史同期周总降雨量30~100mm,较历史同期偏多。根据7天预报显示,24日—26日,成都最高气温将跌破30℃,气温下降十分明显。
另据四川气象部门消息,8月20—21日,四川盆地有雷雨或阵雨,并伴有短时阵性大风,其中盆地西北部、西南部、中部和南部有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24—26日盆地有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局部有大暴雨。
四川未来7天天气预报 ↓↓↓
另外,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截至8月20日9时左右,四川甘孜九龙县、稻城县、泸定县,内江资中县等暴雨预警信号生效中,遂宁市蓬溪县雷电预警信号生效中,请注意防范!
今天“出伏”啦! 俗话说:“三伏出,暑气消” 一年中暑气最盛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即将开启凉爽金秋 不过朋友们可别高兴得太早 因为我们将迎来“凶险”的35天 必须要格外警惕! 为什么是“凶险”的35天? 出伏后应该如何养生呢? 跟着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
PART.1
为什么是“凶险的35天”?
从出伏(8月20日)到秋分(9月23日)的这35天是下半年尤为危险的时候,需要我们格外警惕!
一方面,出伏是由夏入秋、由热渐冷、阴阳变化交替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也会随之调整,此时免疫力本就相对薄弱,加之“一夏无病三分虚”,人体在经过一整个夏天的消耗后,正气未复,易被病邪所侵,比如这段时间很多人会出现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多是燥邪偷袭肺部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出伏到秋分的这35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候,可能中午还需要开空调降温,凌晨睡觉就会不自觉地盖被子了。人体本不怕炎热,更不惧严寒,怕就怕“一冷一热”。其中,受影响最明显的当属我们的心脑血管,这段时间中风、心梗、脑梗的发生率也比较高,所以提高养生防病的意识非常重要。
PART.2
出伏后要防三病
01防“秋老虎”咬人
“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的天气,发生在每年8月底至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持续半个月至两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
“秋老虎”出没时,通常会出现连续高温和极端高温天气,日射强烈、闷热感强,让人感到酷热难忍。此时气温高,人体水分流失大,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再加上早晚温差大,易增加脑溢血、心梗等疾病的发作风险。出伏后,早晚早晚温差大,建议最好随身携带薄外套或围巾披肩,防止受风。
02防“秋燥”伤人
秋季燥邪当令,容易耗伤津液,出现皮肤皲裂、口鼻干燥、口渴咽干等症状。
“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渡,气侯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而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乘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因此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 03防“秋乏”找人
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浑身懒洋洋的,这就是大家常说的“秋乏”。出伏之后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渐弱,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朋友。
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想要减缓“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最好比平时多增加1小时睡眠。另外,还要加强锻炼,如早晚跑步、打拳、做操、爬山等。
PART.3
出伏后,养生记住这六点
01吃得“润一点”
此时可多吃些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等。适宜的食谱有芝麻菠菜、青椒拌豆腐、百合莲子汤等,有补肝益肾、开胸润燥、益气宽中、安神养心的功效。
02心情“好一点”
老年人应保持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情绪大起大落,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有时心神消耗的气血,比身体劳作更多,因此不要让自己的心思太辛苦。遇伤感事则主动排解,以避肃杀之气。
平时可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并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不妨多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登山、旅游等,以消解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如条件允许,可以外出旅游,怡情舒心。其中登山活动有益于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增强心脏收缩力和肺活量,也能很好地改善消极沮丧的情绪。
03喝得“多一点”
秋季干燥,平时除了多喝白开水,以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之外,还可以多喝点茶,如荷叶茶、玫瑰花茶等,有理气生津、平稳血压、舒肝解郁的功效。
04睡得“早一点”
出伏后易“秋乏”,为了缓解秋乏,需要睡得早一点,早睡早起,较之夏季增加1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或者通过午睡的形式增加睡眠。一般晚上10点半就应该上床睡觉了。
05穿得“暖一点”
虽然我们常说“春捂秋冻”,但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长袖“薄衣”。这样温差对于身体的刺激要小一点,心血管疾病风险也小一点。
早晚穿衣也有技巧,一定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较丰富的地方,特别是颈部,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收缩,有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的风险。
06通风“勤一点”
出伏以后,气温逐渐降下来,而且出伏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便会在媒介物上生菌。出伏以后要注意勤通风,选个晴朗的日子,把衣物从箱中取出,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有条件的可以用电熨斗熨一下,以减少衣物上的水分。衣物挂起来要保持一定的间隔,以保证良好的通风。
PART.4
出伏养生,远离六个滋补误区
01不能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建议前往正规医院,咨询专业医生后,根据体质对症调理。
02不能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是补品中的良剂,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对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建议做好荤素搭配,营养一定要均衡。 03不能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
04不能以药代食T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芹菜有助改善高血压;多吃萝卜有助于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等。
05不能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
06不能越贵越补
人们常说“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来源 | 川观新闻 CCTV生活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