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糕妈团队里有位小伙伴最近很焦虑。过了个年,一岁多的女儿好像突然进入了狂躁期,爱上了“自虐”。 怎么个虐法呢? 拿手拍头拍脸还是最轻的,就怕拿到什么就往头上招呼,绘本啦积木啦小汽车啦画板balabala。 甚至直接就往墙上、地砖上撞! “咚咚咚!” 小伙伴看得胆战心惊,每每想要阻止女儿,却被一把挥开,只好内心OS:这啥情况啊,这娃不是傻吧? 讨论起这个话题,引起了一圈妈妈的大范围吐槽。 “睡前撞到床头栏板,听到咚咚响大概觉得好玩,撞一次再撞一次,直到太大力把自己撞哭。” “玩具水杯餐具,反正拿到什么就往头上砸什么,有时候还打自己耳光。” …… 这也让我想起年糕还小的时候,撞墙啊、拍耳朵啊、拿勺子打头啊,当时我也特别困惑,想要阻止吧,越阻止他越来劲。怕他弄痛自己吧,嘻嘻哈哈的样子也不像啊。索性就随他去,我就暗中观察,外加默默翻书查资料,看看到底是咋回事。 带娃这事儿吧,最怕没文化瞎担心。一查就踏实了,有20%的宝宝有“自虐”行为,而且男孩的比例比女孩高,大概是3~4倍。(我就说男孩更难带吧!) 宝宝6~12个月开始会有打头等行为,18~24个月达到高峰期。这个习惯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大多数“自虐”行为在3~4岁后会逐渐消失。 周围问下来,还都差不多都在1岁半左右发生这种情况,或轻或重。糕妈就给这个搞笑的行为起个绰号,叫“一岁半自虐”。
自虐第一式:我不高兴! 成年人在焦头烂额的时候,会抓头发,会大喊大叫,以此来释放压力。
同样的,宝宝打头,有时候也是在发脾气呢。 玩积木搭高高,积木总是掉下来; 想把绘本翻到有最爱的狗狗的那一页,总也翻不到; 想要吃包装纸很漂亮的糖果,妈妈不给; 好!烦!躁!啊! 宝宝还没有学会用语言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只能用“啊啊啊”的大喊大叫和肢体动作告诉家长:我很不高兴!
你需要做的: 做个贴心的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并给予正确引导,“哦,积木倒了你不开心对吗?那我们再搭一次吧。”“我发现你有点不高兴,我来抱抱你吧。” 确保宝宝不会拿到金属的或有尖锐端的物品,这些东西往头上招呼可不是闹着玩的。 不妨给宝宝多准备一些柔软的靠枕和毛绒玩具,并且告诉他“生气的时候,可以扔枕头”。
自虐第二式:我很舒服! 这一种情况,想想也是挺醉的。
大多数宝宝的确是靠头来放松的。打头就和摇头、摇晃身体、坐在椅子上晃脚一样,宝宝通过这种有节奏的运动来找乐子,自我放松。 如果孩子打头时笑嘻嘻的,嘴里还咿咿呀呀,别担心,他很乐在其中哦。 你需要做的:
自虐第三式:你快看我! 持续不断的头部撞击,有时候也是宝宝引起家长注意的一种方式。
如果你对他的行为大惊小怪,“宝宝不要啊,”他可能会更加兴奋地继续猛击自己的头——看,我这样做妈妈就会放下手机看我了呢! 不信你看,宝宝打头时是不是正盯着你的一举一动? 你需要做的:
自虐第四式:我很痛苦! 前面的三种,都不是大事。这最后一种,你要小心了。
当宝宝有耳部感染或出牙等身体不适时,他更容易摇头、打头、撞头。撞击的感觉能够让他觉得舒服一些,缓解身体上的不适。 打头也可以分散宝宝的注意力,疼痛感就没那么明显了。 妈妈们观察一下,宝宝打头时有没有露出痛苦的表情,或者只爱打一侧头。如果是出牙,宝宝可能还会龇牙咧嘴的;中耳炎等耳朵感染的话,宝宝就会喜欢打不舒服的那一侧头。 你需要做的: 帮他解决身体上的不适:检查耳朵、牙齿的情况,必要的时候去看医生。 在出牙期,给他一些可以啃咬的牙胶或是冷的食物,可以缓解疼痛和不适。 转移注意力:用宝宝们平时喜欢的东西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如果宝宝喜欢画画,在他又一次开始“自虐”的时候,妈妈可以拿起画笔和画板,一边画画一边自言自语:“宝宝今天不画画,轮到我来画了。这些画笔都归我了,真的太棒了!”戏精上身,是为人父母的必备品格。 如果宝宝到3岁后仍然喜欢打头,并且还有其他的异常行为,比如不喜欢任何人的接触,包括眼神交流,要去医院,排除自闭症的可能。
自虐很常见,最重要是观察宝宝有没有别的异常。 到3、4岁后,宝宝长大了,语言和行为表达能力越来越强,懂得说出自己的需要,懂得排解不适,打头的行为自然而然就会消失。 3岁以前的孩子是最需要安全感和关爱的,想要消除宝宝的各种不良习惯,最简单却最有效的方式,永远是爸爸妈妈的高质量陪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