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感冒发烧,9日上午,市民赵建华来到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取号、就医、检查、取药,2个多小时,就看完了病。“没想到,发热病人治疗也是如此方便。”走出医院,赵建华感慨。
“急诊人数和医院120救护车出诊量比高峰时段都降低了很多。”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李卫东也是感同身受。
南充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吴征臻也深有感慨,“刚刚过去的冬天,是我工作以来,遇到的最忙的一个冬天,现在基本恢复正常。”
在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作为我市年均门诊量最大的两家三甲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市中心医院扛起了新冠病毒感染席卷而来的两波压力:感染高峰给发热门诊和急诊带来的压力;有基础病的高龄老人感染而带来的重症压力。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去年12月中旬开始,医院急诊人数和医院120救护车出诊量明显增加,特别是120救护车出诊量一度比平时增加了3至4倍。
“最高峰时期每日急诊人数达500人以上。”李卫东说,医院还承担了南充三区六县(市)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最忙的时候,医生护士中饭、晚饭一起吃,尽量少喝水少上厕所。即使自己被感染,也只是在发病最严重的时候回家休息一两天,稍好后立即返岗。
“在感染高峰时期,南充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每天接诊量达400余人次,是平常的2至3倍。”南充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张应宏说。
“最艰难的时候,科室人员的排班模式由‘三班倒’换成‘两班倒’,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董琼介绍,呼吸与危重医学科、老年病科、感染病科还承担着全院会诊的任务,平均每天要会诊200余次,其中急会诊100余次。
不仅仅是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市中心医院,在去年年底的感染高峰时期,我市其它医疗机构也是人满为“患”,医护人员在与奥密克戎变异株短兵相接的同时,也感受到奥密克戎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面对感染者骤增的巨大压力,全市卫生健康系统迅速启动“12333”工作法,全力以赴“保健康、防重症、降病亡”,救治患者,该工作法受到省卫生健康委的充分肯定,并进行宣传推广。
市及各县(市、区)应急指挥部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由市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医疗资源统筹调度工作专班,对全市床位数、住院人数、患者上转人数、患者下转人数、ICU重症数、院前急救数等卫生资源日统计、日调度、日通报,分析走向趋势,统筹调度医疗资源。
在两个团队上门服务方面,全市各巡回医疗团队、家庭签约团队上门服务,以确保每一名重点人员能得到及时有效健康服务。
在三级诊疗运转方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市中心医院两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统筹ICU床位326张,可转化床位260张,统筹呼吸机291台,全力收治重型、危重型病例;县级三级医疗机构统筹床位11883张,ICU床位543张,全力收治以基础性疾病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筹床位8664张,全力收治普通型病例、高龄合并严重基础性疾病但病情稳定的轻型病例。
在三个结合优化服务方面,通过与民政部门救助台账相结合、与下基层慰问活动相结合、与“下察走”活动相结合,精准掌握重点人员信息,发送健康提示,送医送药,确保健康服务到户到人。
在三项关爱传递温暖方面,通过严格执行省上关爱政策、深入一线看望慰问、及时协调解决具体困难等,建立帮困解难工作台账,合理安排工作负荷过重的一线人员休息,慰问基层一线医疗人员,帮助他们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
闻令而行,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全力救治患者。记者从市卫健委获悉,通过多措并举救治患者,目前,全市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急诊门诊、住院病例下降,医疗秩序基本恢复正常。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66.3%,其中ICU床位使用率46.3%,使用率与新冠疫情爆发前基本持平。
保健康,是实施“乙类乙管”后疫情防控的关键,虽然我市第一波感染高峰期已经平稳度过,但是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仍不松懈,全力保证患者的正常就医需求,以及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医疗。
市中心医院从床位调度、人力资源、设备设施三个角度入手,成立了新冠肺炎感染患者救治专班,统筹全院床位、监护仪、呼吸机等设备设施,保障每位重症患者的医疗需求。
西充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按要求储备足量药物,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采购呼吸机等医疗急诊急救设施设备。
南部县各级医疗机构呼吸机、指氧仪、退烧药、N95口罩、抗原试纸等防疫物资充足,能够满足疫情防控需要。
顺庆区通过开展基层摸排、疫苗接种、重点人群帮扶三大攻坚行动,对重点人群,以及残疾人、困难儿童等特殊群众,分级分类建立红色(高风险)、黄色(中风险)、绿色(低风险)人员健康档案,提升疫苗接种率,帮助老年群体和困难群体战胜疫病。
针对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等需重点关注的人群,我市还依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全面摸清重点人群情况,建立重点人群健康台账,全面动态掌握群众感染情况。对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孕产妇、血液透析等重点高风险感染人员,早干预、早介入,做好特殊人群医疗服务保障,全力当好群众健康的“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