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
新华社客户端刊发文章
《四川南充:以工代赈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聚焦南充以工代赈的
亮点工作及生动实践
目前
该文阅读量已超100万+
南充以工代赈惠民济困、助力乡村振兴的“乘法”效应充分体现。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帮助老乡增收致富,革命老区仪陇县充分发挥以工代赈“赈济”作用,依托项目实施,优先吸纳农村劳动力、防返贫监测对象、易地搬迁户就近务工就业,家住柳桠镇的陈忠平就是受益者。
去年12月,仪陇县人社局发布“以工代赈”就业岗位招工公告,陈忠平第一时间报名,今年1月初签订用工合同,成为汉巴南铁路马鞍站配套设施建设项目部一名钢筋工。
上个月,领到了6500多元的工资后,陈忠平算了一笔账,家门口务工,待遇不低,照顾了家,一举两得。
同陈忠平一样,当前,柳桠镇有61名老乡通过以工代赈用工方式,在汉巴南铁路马鞍站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工地上班,平均月工资超过5000元。
南充市西充县多扶镇桂花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村流转土地4000余亩,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集中连片种植油菜、水稻、小麦、红薯等粮油作物,以及晚熟柑橘等经济作物。
“园区道路不畅,‘断头路’没有打通,农产品运输不便。”桂花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军发愁的是,基础设施没有跟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南充市高坪区老君街道莫家垭村村民刘荣隆,一年前还只是一名泥瓦匠,来到老君街道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以工代赈项目部务工时,还有点心虚,担心干不下活。
参加了几次高坪区以工代赈办联合各街道办事处、相关部门开展的培训后,学会了钢材焊接技术。靠以工代赈攒下的钱和学到的技术,刘荣隆购置了施工器具,拉着几位工友成立了施工队,周边村子简单的建筑活,都拿得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以工代赈,赈的是为民的初心,是“授人以渔”的长久。
阆中市五马镇东木门村的产业园区。张晓东 摄
在南充市营山县东升镇朝阳村,田成方、道相通、渠相连、沟相通的高标准农田产业园区,承载着当地村民对夏粮高产稳产的无限期待。
朝阳村地势平坦,群众收入以粮油种植为主,因基础设施滞后,经济效益不明显。东升镇争取以工代赈中央预算资金500万元,整合其它涉农资金2100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整治河道、建设村道公路,不仅在朝阳村建成了省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还吸引了中化农业、川酒集团等涉农企业落户,最大程度发挥出了以工代赈资金、项目“四两拨千斤”作用。
同朝阳村、桂花村一样,如今在南充,通过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补足“三农”领域基础设施短板、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工代赈的“乘法效应”,正助力产业发展,为群众铺开一条条广阔的致富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工代赈,为民生计、当计长远。以工代赈“源动力”完全激活,南充的广袤田野,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来源 | 新华社客户端
欢迎光临 南充零距离论坛 (http://bbs.0817ch.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