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百年老街的记忆
如果在南充,你想看看明清时期纯木穿斗式结构的建筑,去有商铺,有茶馆,有红木板拼接木墙的老街逛一逛,高坪区油坊街是个不错的选择。
油坊街因榨油坊数量颇多而得名,其所在的片区被命名为油坊街社区。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感受老街的烟火气,游玩龙门古镇,还可以听街边老人讲“殉学三子”的故事、鲤鱼跃龙门的传说。
油坊街,不长,不足1公里,却住着200多户1000余人。不算宽敞的街道,每逢赶场天,还是能看到人山人海的场景。据说,油坊街的名字由来,也正是因为这条街上有着百年的榨油历史。
从车水马龙的华龙南路,右转进入油坊街,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街道两侧矗立的小青瓦房,它们大多都敞开门做生意。有卖酒的,有理发店,有茶馆,各类小商铺令人目不暇接,唯独没看见一家榨油坊。而那繁荣的榨油场景却早已深深地刻在了老人们的心中,萦绕在鼻尖的菜籽油香气也久久没有散去。
土生土长的油坊街人杨万国已经89岁高龄,在他的记忆中,上世纪,这一片区的榨油坊主要都集中在油坊街。“油坊街上,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商铺都是榨油坊,而且都是私人开的,家家户户将自己收的菜籽送到榨油坊,榨油坊的工人再采用传统的榨油方式,像撞钟一样,用木杵撞击木榨机,油便会慢慢渗进油缸。”杨万国说,这样的榨油方式既费时间又费体力。因此,还有一种方式,居民可以将自己收的菜籽拿到油坊里直接换油,这样减少了等待的时间。
在杨万国的记忆中,油坊街的榨油业不仅仅局限于龙门片区,也不仅仅只榨菜籽油,还有从苍溪、东河等地运来的菜籽、桐籽等原料,榨出的油除了自家铺子销售外,很大一部分经过龙门码头,水运到南充市区甚至重庆去卖。
油坊街社区监委主任罗兵介绍,油坊街榨油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1402年,当时的龙门镇忠义街就有了用木榨加工菜油的油坊,历经数百年风雨,忠义街成了油坊街。民国初年,又有谯姓人家在大贤街外修建油坊,随后形成了小油坊街。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手工榨油方式逐渐被机器取代,油坊街的榨油历史慢慢画上了句点。
在油坊街旁,有一学校,名叫龙门一小,有百年建校历史,这里不仅有“殉学三子”的故事,还曾有仁人义士在这里撒播革命火种。
龙门一小是何人建立的?又与“殉学三子”有什么联系呢?龙门一小位于油坊街与小油坊街之间,校门口的墙面上有一幅石刻,刻有《龙门一小赋》,详细地介绍了龙门一小的建校历史。
公元1904年,乡绅罗以经创立新学堂,建立了南充县龙门高等小学堂(即今龙门一小),这是当时南充县最早的新式学校。办校之初,学风严谨,人才荟萃,声名远扬,远近学子无不慕名前来求学,一时学校人声鼎沸,社会好评良多。
1919年,龙门一小的杰出校友杨昌祚、赖庆祺、范崇垣等远涉重洋,奔赴法国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以图强盛中华。三位学子在法国虽然生活艰辛,但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投身革命。1921年,三人因意外客死他乡。这就是“殉学三子”的故事。
“龙门一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校长、教员、学生均有中共党员,他们传播马列主义,很多人为了追求真理而英勇献身。”罗兵说,比如谭惠仙、张思俊等早期中共党员,曾任教龙门一小,宣传革命真理。
如今,走进龙门一小,一眼就能看见“殉学三子碑”,分别刻有殉学三子的简介和头像。学校还开辟了“殉学三子文化广场”,成为学校党支部组织党员、教职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来源 | 南充日报
欢迎光临 南充零距离论坛 (http://bbs.0817ch.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