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
《解放军报》
大篇幅报道南充英烈故事
本文为《解放军报》参加在南充举行的“第九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暨百名社长总编南充行全媒体采风活动”时所作。作者用质朴的语音,讲述南充这片红色土地上的英烈故事以及自己受到的启迪和感召,以此向那些长眠于历史深处的南充英烈致敬。
南充是一片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这里英杰辈出,人才荟萃。开国元勋朱德、民主革命家张澜、共和国大将罗瑞卿、“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张思德均出生在这里。南充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斗争中,先后有5万多名儿女参加红军,3.8万多名英烈血洒疆场。
阆中市红军烈士纪念园中的雕塑
随着五四运动影响的深入和新文化新思想在南充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也逐渐在南充传播开来。1921年9月,四川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王右木,嘱咐应聘到南充县立中学教学的张秀熟、袁诗荛等人开始建立川北据点。他们在张澜的支持下,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和读书会,组织师生阅读马克思主义书刊,指导学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南充的早期传播者。
1922年秋,中国革命家、教育家、“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应张澜邀请,到南充宣传全川自治联合会的纲领、宗旨时,还先后到南充几所学校以“中国青年的曙光”为题,向师生介绍苏俄革命,宣讲列宁的主张,并举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座,鼓励师生努力学习新思想,以改造社会为己任。从此以后,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杨伯恺、石琼、任卓宣、刘剑南等,也经常给营山、顺庆、阆中的同学和亲友寄回旅欧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办的《少年》《赤光》刊物和《唯物史观》等马列书刊。南充各地进步师生积极阅读《新青年》《中国青年》《新潮》《向导》《蜀报》《共产党问答》等报刊,还利用节假日以印小报、出壁报、贴标语、发传单等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并到茶楼、街头等公共场所发表演说,向群众传播革命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南充的广泛传播,影响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对人生信仰的选择,促使他们走上革命道路,从而为中共南充组织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创建准备了条件。
随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南充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纷纷回到国内,投身大革命洪流。杨伯恺、柏载鹍、吴季蟠、黄知风等在上海与党中央取得联系后,参与了上海的工运、学运,亲身体验了国内火热的革命斗争。1925年秋,吴季蟠、黄知风接受组织的安排,回到南充、营山发展党组织,同时承担筹建国民党(左派)县党部、发展左派力量的任务。
1926年,吴季蟠、黄知风被驻防南充的川军第5师师长何光烈聘为师部咨议官后,在驻军中秘密发展国民党左派力量,筹建国民党(左派)组织,先后将第9旅旅长秦汉三、第10旅旅长杜伯乾及一批中下层军官发展为国民党(左派)党员。与此同时,还在工人、学生、市民中发展了一批国民党(左派)党员。经过吴季蟠、黄知风等共产党人的辛勤工作,中共川北支部于10月前正式成立,吴季蟠、黄知风为支部负责人,直属中共重庆地委领导。
中共川北支部的建立,使南充人民有了自己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明确了奋斗目标和革命方向。从此,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南充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新篇章。
顺泸起义纪念碑
在南充市顺庆区西山风景区内,有一座“顺泸起义纪念碑”。这座纪念碑记录了1926年12月1日,为配合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在四川的泸州、顺庆(今南充)地区独立领导和策动部分四川军阀部队举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史称“打响巴蜀革命第一枪”的顺泸起义。
1932年年底,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转战至川陕边境,成立了川陕省委和苏维埃政府。1933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入南充,先后取得了仪(陇)南(部)战役、营(山)渠(县)战役的胜利,建立南充苏维埃政权,下辖9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使川陕根据地向南扩展50余公里,面积达到4万多平方公里,其中南充境内就有8840平方公里。南充成为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沿阵地和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驻扎地。
内容来自解放军报
欢迎光临 南充零距离论坛 (http://bbs.0817ch.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