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群里,有位妈妈说:「我娃最近特别喜欢打人,真担心他有暴力倾向。」
刚说完,群里马上有人回应:
我儿子也打人。前两天他过生日,请了很多人来。我一天啥都干不了,专门全程盯住他,就怕他打人。
结果防不胜防,就在我转身招呼客人的一刹那,他就用蛋糕砸倒了一位刚会走路的小妹妹。我气得真想暴揍他一顿!
怎么办呢?我女儿也这样!我特别头疼带她去游乐区,因为用不了两分钟,就有小朋友被她的九阴白骨爪抓伤。
人家去游乐区都是去玩,她像是去练武!
我最怕家里来客人。客人都喜欢对孩子问长问短,我儿子盯着人家,冷不丁就来一记玄冥神掌!
小孩子下手没个轻重,打得客人晕头转向。真是尴尬极了,连我自己都觉得他没教养。
看来,孩子爱打人并不是个案。可他们到底怎么了,好端端地,为什么喜欢打人呢?
分析孩子爱打人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般来说,在孩子到了18-30个月,会出现与父母或外界的第一次冲突,国外称这个时间段为「terrible two」(麻烦的两岁)。
这个时间段,孩子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世界不再只是眼前的一瞥,而是脚下的一切,手底的感觉,还有来来回回见到的人,一桩桩一件件经历的事。
世界一下子变得丰富了,他既兴奋又好奇,他会用手去抓,用身体去触碰、感觉,甚至会用口咬,脚踏,而且反复重复同一动作。
按照蒙台梭利理论,这个时期孩子进入口手敏感期。
尤其是手的功能分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迅速增强。孩子喜欢这种变化,经常主动使用小手。
但慢慢地孩子会发现,这个世界怎么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运转呢?这会让他困惑。
他急于和世界交流,急于发现世界的运转密码,但他所能表达出来的毕竟有限,能做的更是少之又少。
糟糕的是,我们成人虽然也是从「terrible two」走过来,可大脑已经在成长过程中架设了各种逻辑规则,我们忘了那个时间段的孤独,也不理解没有逻辑规则的行为。
孩子很少被理解,他越来越敏感,他有很多情绪。高兴、愤怒、难过,有时无法表达,甚至分不清。他很混乱。
而肢体语言最方便也最容易表达,于是就出现了打人、咬人、摔东西等行为。
隔壁妈妈去年送孩子上幼儿园,整整半年,几乎每天都能收到老师的电话:「你家孩子又打人了,快来看看吧。」每次她都匆忙赶过去。
我赶到幼儿园时,孩子们正在外面做操。我看到儿子孤独地站在队伍旁边,小拳头攥得紧紧地,小脸绷得狠狠地。
看到我的一刹那,突然就松开了小拳头。先是微笑,继而咧着嘴哭起来。
她马上就明白了,儿子只是离开了妈妈,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感到孤独无助、焦虑恐惧。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唯有举起拳头保护自己。
她反省自己,带孩子出去交际的时间太少,总是担心孩子感冒,担心孩子受伤。
她的确是有效地保护了孩子,但也无端地封闭了孩子的社会性交往,以至于孩子学不会和小朋友在一起好好玩耍。
其实,她之所以如此爱护孩子,是由于补偿心理。因为孩子一周岁时,她不得不把他送到姥姥家,半年后才重新接回来。
那半年里,孩子在姥姥家哭,她在自己家哭。
按照蒙台梭利理论,0~6岁期间,孩子要经历一段社交敏感期。美国科学学院院士、马里兰大学人类发展与定量方法系主任福克斯教授就儿童「社交敏感期」现象做过一项长达10年的研究。
结果发现,在24个月前获得稳定、安全的关系、能得到有效的情感互动的孩子,成长后的社交能力和认知能力都特别好。
一位漫画家曾画过一系列儿子铁头功怼人的漫画。
这是个男孩,脾气有点急躁,打人比说话来得还快,还多。他在铁头发功之前没有任何预兆,也几乎没有理由。
他并不是因生气怒怼妈妈,很多时候他正高兴地和妈妈聊天说地,猛地上来就是一铁头,把妈妈撞了个四仰八叉,他则乐得手舞足蹈。
对小朋友也是如此。不管和他玩得多好的伙伴,他总是举手就打。打人前他可能还嬉皮笑脸,打人后也不以为然,就像没发生一样,照玩照乐。
如果小朋友哭了,走了,他还会觉得难过,闹着嚷着要人家留下来和他一起玩
像这种行为,民间俗称「贱招」,或者「手欠」,被认为无药可救。
这样的孩子本身气质反应较强、脾气较急躁,他们打人的本意,可能只是引起关注,或者是一种情绪上的表达。可能是高兴,也可能是想告诉对方「听我的,我才是对的」。
只是,他们还没有学会文明的交流方式,尤其是没有耐心顺畅地表达自己。谁让「打人」比「说话」更容易学呢~
当孩子打人时,我们可能会这样想:
“自己孩子打人,总比被打要好。”
可是,打出去的拳头迟早是要还回来的,打着打着总有被打的时候。拳头永远不是好的交流方式,不能因为孩子一时没有吃亏就疏忽大意。
小孩儿打人初始只是试探,一旦我们把这当作小孩的把戏,没有做出正确的反应,孩子就会形成习惯。
若是习惯了打人这一行为,就很难再纠正,甚至很难再进行正常的社会交流。
“孩子打人就是欠揍,得让他知道痛,才会改。”
于是孩子揍人,你揍孩子——用「打孩子」来阻止「孩子打人」,没有说服力。既然不允许孩子打人,那我们也不能打孩子。
让小孩儿知道痛的最好方法是帮他建立同理心。
前面那位漫画家妈妈采用的方法是:被儿子铁头怼了以后就会大叫,疼得「哭」了。
儿子和妈妈最贴心,看到妈妈那么疼很难过,慢慢就学会了克制自己。
“孩子打人,是因为被冒犯了,当然有理由打回去。”
《奇葩说》和《金星秀》都讨论过,认为打回去是维护自己的权利,保证以后不会受到欺凌。
问题是,小孩儿在成长期,思维意识正在初建。成人「打回去」的建议,很容易让孩子形成这样的意识:冲突是必然,拳头是解决方式。
这就得不偿失了。
江湖上总说:「我不惹事,也不怕事。」小孩儿也一样,处理社交关系首先是不能惹事,然后才是不怕事。
梅婷参加《妈妈是超人》,她两岁多的女儿快快打人时,她说:「你这样做不乖,好孩子是不会打人的。」
我们常常无意识地给孩子贴标签,随意评价孩子的好坏。
其实小孩儿还无法理解成人世界里那么强悍的道德标准。孩子打人也没有多大的恶意,而且大多都有自己的理由。
用坏孩子来标签孩子,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
当孩子动手打人时,不要先讲道理,先进行隔离,让他一个人静静地待一会。小孩大多怕寂寞,强制隔离会让孩子自动反省。
这时,要态度鲜明地告诉孩子,打人不对。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给孩子正确的解决方法。
有个同事,儿子都快上小学了忽然变得特别具有攻击性。同事问他为啥打人?他说:「我得有我的地盘!」
同事说:「好,这想法好。但打架多没用。你不是喜欢滑滑板吗,这事要做好了,那你就是英雄本身,你就是地盘本身。谁都服你。」
有了方法,孩子就不再容易举拳头了。
其实,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不管他是因为什么举起了小拳头,都是在索爱。
那位漫画家妈妈曾经这样说:「我非常庆幸我的孩子喜欢打人,因为这让他成功地博得了我的关注,让我不敢忽视他的心灵动态。我愿意更用心地待我的儿子。」
的确如此,打人的孩子通常都是孤独的,有成长的情绪,我们得分出更多的时间陪陪孩子,让孩子在爱中学会正确地表达,顺畅地社交。
请好好爱那个打人的孩子。
欢迎光临 南充零距离论坛 (http://bbs.0817ch.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