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时代使命 不忘社会责任——写在两院院士大会召开之际
<p><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相继辞世。</span><br/></p><p><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span></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历史或将永远记住这些瞬间——长沙街头,雨幕中“袁爷爷,一路走好”的声声呼喊;东方肝胆医院外,层层叠叠的白菊静静守望,诉尽哀思。</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他们是学术泰斗,是中国最优秀科技工作者的代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院士。</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他们,代表中国各领域科技实力的制高点。</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不负时代使命、不忘社会责任,新时代,两院院士用创新书写成就,带领中国科技界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奋力向前,为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坚实科学依据。</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顶天立地做科研,做顶天立地的科研。两院院士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求索科学,辐射、影响社会,努力成为改变中国人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力量。</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strong style="margin-right: auto; margin-left: auto;"><span style="color:#800000;margin-right: auto; margin-left: auto;">他们是“领军人”,率领科技界攀登世界科技高峰</span></strong> </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翟明国的办公室摆满了石头,他对每一块都如数家珍:“这块石头有38亿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石头。目前发现的世界最古老的石头是40~42亿年。这些石头携带着地球最古老大陆形成时的信息,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地球的形成与演化,也让我们对地球的未来作出判断。”</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已过古稀之年的翟明国依然每年要出几趟野外。“搞地质研究怎么能不出野外呢!”这份在很多人看来非常辛苦,甚至有生命危险的工作,他却甘之如饴。</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很多院士都像翟明国一样,始终活跃在科研一线。他们不仅身体力行做科研,还是团队的领导者,甘为人梯,培养扶持青年才俊。</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就是这样。他带领研究团队在大气污染成因、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诸多重大成果,但他关注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技术或工程,他思考更多的是大气污染控制如何与现有国情结合在一起,环境治理如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这个过程中,他培养了百余名研究生,不少学生已经成为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带头人。</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除了本职工作,作为科技界的“领军人”和“定海神针”,院士自然要比普通科技人员肩负更多:</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他们在科技界面临的共性、关键问题上发声,表明中国科学家的态度和立场,约束科学共同体的行为。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中,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一时间发布《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关于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的声明》,坚决反对任何个人、任何单位在理论不确定、技术不完善、风险不可控、伦理法规明确禁止的情况下开展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他们把脉学科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据统计,2016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学部共组织完成了99个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部署和研究工作,参与院士578人次,相关研究成果出版“学术引领”系列丛书41册。这些成果能够帮助提升中国学术工作的整体水平,也为科技管理部门遴选优先领域和制定发展规划等提供了重要参考。</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他们着力提升中国科技期刊水平,增强中国科技界的自主权。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中国工程科学》系列院刊在国内外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主刊进入国际一流科技期刊行列,现有10本英文期刊均进入国际公认的期刊索引并提高办刊质量。中国科学院学部强化“学部平台办刊”支持力度,推动《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整体迈上新台阶,部署了《中国科技类期刊发展战略研究》和《中文科技期刊困境与发展思考及对策建议》等研究项目,为我国科技期刊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提出建议。</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他们加强国际交流,不断提升中国科技界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邓秀新介绍,中国工程院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与国际知名高端工程科技智库联系和交流更加紧密,与国外国家级科学院、医学科学院合作进一步深化,努力实现与目前国外国家级工程院、重要国际组织全部建立联系与交流。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梅宏院士说:“学术交流有助于学术繁荣,中国科学院学部在学术交流上花了很大精力。”例如,创办了雁栖湖会议,探索了国内小型、高端、精品的国际化学术活动的新范式。</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strong style="margin-right: auto; margin-left: auto;"><span style="color:#800000;margin-right: auto; margin-left: auto;">他们是“智囊团”,为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span></strong> </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直至今日,已过耄耋之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还珍藏着来自唐古拉山的雪水和泥土。那是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从海拔5072米的青藏铁路唐古拉山垭口,专门采集送给他的,情深意重,弥足珍贵。</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曾任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的孙永福回忆起那段岁月,依然激动不已,“从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面临多年冻土、高原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地震、滑坡、风沙、雷击等灾害严重。”在团队的联合攻关下,难题都被逐一攻克,取得系列创新成果。</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此后,孙永福带领团队研究编制了我国首个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主持《中国铁路“走出去”发展战略研究》等多个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项目,为国家铁路战略规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多年来,大批两院院士凭借着深厚的学术造诣,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人工智能2.0”“颠覆性技术”“战略性新型产业”“制造强国”“能源战略”“新材料”“生态文明”等十余个重大方向,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东北振兴”“乡村振兴”“雄安新城”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躬耕一线,深入调研。</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十三五”期间,中国科学院部署了近200个咨询项目,报送百余份咨询报告,60余份院士建议;中国工程院设立战略咨询项700余项,报送研究报告200余份,上报院士建议244份,为国家制定重大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这些项目要求科学家们看问题角度高远,提供国家层面的战略咨询。”邓秀新介绍,针对一些热点或者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工程院第一时间成立应急团队,钟南山、张伯礼、王辰、黄璐琦、陈薇、乔杰等多位院士主动在疫情防控前线奋战,为疫情防控、科学救治、科研攻关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同样在第一时间,中国科学院学部也快速反应部署了“我国大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薄弱环节与对策”“大数据科技与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等多个咨询项目。两院还联合开展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的科技能力建设”咨询项目,有40余位院士参与,为国家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积极贡献。</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饶子和院士看来,学部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院士群体来自于国内外不同单位、行业和地域,学部天然具有面向全国的开放性特点和优势;而院士们在咨询中,也能保证客观性和科学性。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这种优势,“‘十三五’期间,中科院学部在咨询评议工作中加强了咨询项目选题工作的顶层设计,注重发挥学部平台的统筹协调作用,不断提高咨询工作流程管理规范性、强化咨询报告质量把关和质量提升机制。”</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如今,中国科学院学部与中国工程院已经成为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strong style="margin-right: auto; margin-left: auto;"><span style="color:#800000;margin-right: auto; margin-left: auto;">他们是“指引者”,成为塑造中华民族新时代精神面貌的重要力量</span></strong> </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5月22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作了一场题为《加强基础研究、助推电动中国》的科普报告。在他深入浅出的讲解中,这一新能源在大家眼前变得鲜活起来。</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院士做科普,已经是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上的“保留节目”——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等都曾登上这个特殊的讲台。</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院士为什么要做科普?”曾庆存回答:“科普是科技工作者的应尽职责。大家对院士们也更信任。我们要向公众说清楚我们做了什么,这也是在播撒科学的种子,希望能让更多人爱上科学,让更多人了解科学精神,提升全民族的科学素养。”</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像曾庆存一样,越来越多的院士投入到科普工作中。“十三五”期间,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组织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先后组织200余位院士专家,开展了“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主题巡讲、科学思维与决策讲座、科学道德与学风宣讲、院士专家视频公开课、院士与中小学生面对面、院士专家进高校等各类特色活动500余场,直接听众数十万人。中国工程院的“青少年走进工程院”科普活动,已经成为品牌,开展了120余场活动,两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生走进中国工程院,与院士面对面交流。</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院士们不仅用科学知识塑造、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在精神上影响和指引公众乃至社会。</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将毕生事业留在戈壁高原的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赵九章,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袁隆平、李振声……多年来,院士们新老相继、精神传承,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他们用行动为“科学家精神”作注。</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评价: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是的,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饱含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祖国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凝结着广大院士的智慧、心血和汗水。</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他们,理应是新时代的榜样。就在袁隆平院士吊唁现场,鲜花如海,众人写下这样的心声:“青年定当不负您所望”“我们会顶起国家的未来”“我们会继续努力,做到‘医食无忧’”……</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几代中国科学家铸就的独特精神气质,汇集成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塑造中华民族新时代精神面貌,一股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记者 齐芳 金振娅)</p><p style="text-align:justify;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25px; margin-left: auto; line-height: 36px;"><span class="font_blue pad-30" style="padding-left: 30px; margin-right: auto; margin-left: auto;"> 来源:</span>光明日报</p><p><br/></p>
页:
[1]